从战争开始,各国都被这么个问题给困扰着,那就是前线的军粮选什么合适,既要考虑成本,又要想着士兵能不能吃饱,想法多了以后,便催生出历史上一些十分著名的战争食品,甚至随着战争结束,这些食品流入普通家庭成了一些“名菜”。
比如说美军中的“午餐肉”,最早是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名叫杰伊的美国人用火腿,猪肉,淀粉等制成了第一款午餐肉罐头,因为廉价而美味,这款美食很快就打开了美国市场。
由于它方便携带,保存容易,提供的热量也很可观,于是军方很快注意到它,刚巧随着二战爆发,美国参战以后,午餐肉顺利成章的被加入美军战争物资采购清单中。据粗略统计,大概有数十亿罐午餐肉随着美军流入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中。
为了更长时间保存,军用午餐肉多加了些亚硝酸盐,前线士兵其实并不喜欢这种食品,特别是后来,为了减少成本降低了肉含量,美军士兵对它更嫌弃了,诸如“下水肉”“灵肉”这种诨名在美军中广为流传。
但是对于苦哈哈的同盟国来说,美国援助的午餐肉确实解了燃眉之急,据赫鲁晓夫后来回忆;在德国占领乌克兰产粮区以后,如果没有午餐肉,我们真不知道拿什么来喂饱苏联红军。有趣的是后来 前后;韩国民众由于没有吃的,就捡美军不要的的午餐肉,和蔬菜放进开水一起煮,演化出如今的特色菜—部队火锅。
如果午餐肉还只是被自家士兵嫌弃口感,那么到英国这儿,就是几代士兵心中的阴影了,英国的咸牛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极具“危险”的存在,这种将牛肉放在盐和香料中腌制的产物,早在大航海时代就是舰船上的主粮了。
虽然有历史传统,但是英国士兵对它极度厌恶,这种咸牛肉之所以能配发部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超长的保质期,你敢相信年一战时期的英军吃的是年腌制的牛肉吗?说它是食物可能都没人信。
因为这东西拿出来以后比石头还结实,如果不用沸水煮上半个小时,英国士兵根本没“实力”吃它。据说在克里米亚战争时,很多士兵拿它做雕刻,回国以后当做战争的纪念品。
第三个:芬达汽水,在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随着美国对德国开战,可口可乐公司就断了对德国分公司的原料供应,眼瞅着自家生产车间都要改成军工厂了,但是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的负责人马克斯,决定依靠现有条件开发新饮料。
他们将乳清和榨汁后的苹果进行了魔改,研制出了一款新的果味汽水并将它命名为“芬达”,没想到一经推出芬达在德国畅销,仅年一年在德销量就超过万瓶,战后,可口可乐总公司也接纳这款新产品,并将它全球发售直至今天。
为了解决因为战争造成的资源短缺,德国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首先为了让大伙喝得上咖啡,德国人发明了菊苣咖啡和橡子咖啡,配方是51%的咖啡豆,44%的烤焦黑麦粉,5%的甜菜根和菊苣根。这种混合咖啡的口味可以用惊悚来形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试。
除了代用咖啡,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不但成为了最大的人造黄油、人造糖(糖精)生产国,还开发出了很多眼花缭乱的魔幻食品。比如用米粉加豌豆粉混入羊油做成的人造肉,用植物油、乳清、花生和少量可可粉做成的人造巧克力,还有以甜菜头为原料制造的人造蜂蜜。
这些代用食品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食品工业,回想我们小时候吃的5毛钱一块的巧克力(代可可脂),虽然不是什么美味,但也承载了一段美好的童年。
话说回来,其中战争不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我们的饮食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了影响,有些战争食物因为不合时代的需求被遗弃,而有些却一代又一代地受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