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金秋,我们迎来了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际作品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同时正式对公众开放,“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可谓它们的交响。达·芬奇的《大西洋古抄本》手稿和当代艺术家、科学家的最新作品并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对话”的方式演绎“过去与未来重叠,东方与西方融合,艺术与科学碰撞”。达·芬奇的思想代表文艺复兴的精神辉光,当代作品可视为其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拓展和延伸,来自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和美术学院的专业团队与意大利合作方对此进行了精心策划与精彩演绎。《装饰》杂志也在年九月刊的”纸上展览“栏目将本次展览作为专门呈现。
(请把手机横过来欣赏达·芬奇的名作)
《最后的晚餐》
年代:约—
作者:安德里亚·比安奇(又名“维斯皮诺”)
尺寸:厘米x厘米
由于《最后的晚餐》原作的状况持续恶化,红衣主教费德里科·博罗梅奥(CardinalFdricoBorromo)委托安德里亚·比安奇绘制了这件重要的摹本。此幅巨作完成于几块拼接的画布上,尽管数次修复加深了它的颜色,目前画面仍保存尚好。维斯皮诺对《最后的晚餐》的临摹始于(约)年,一直持续到(约)年。为了保证还原的精准度,博罗梅奥主教可能亲自对摹本进行把关。该摹本对原作的还原度很高,但也有差别。例如维斯皮诺并没有强调晚餐的气氛,除了犹大面前有一只盘子之外,长长的餐桌上空空如也。画面着重表现的是宣布“背叛”之后各门徒的情感反应,人物形象也有细微的修改。比如耶稣嘴巴紧闭、突出了安德烈的形象、强调了腓力斗篷下面的左手等。在维斯皮诺的这幅摹本中,整体画面以暗色调为主,柔和的明暗对比表现了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集中而强烈的高光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这既反映了维斯皮诺的风格,也是学院主义的典型风格。
正文:
探寻隐秘而未知的世界
《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文
杨冬江
作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的重要内容,“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共展出60幅列奥纳多·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维斯皮诺临摹的布面油画《最后的晚餐》,以及表现当代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成果的12件作品。其中,《大西洋古抄本》手稿部分精选了达·芬奇在自然科学、数学、预言与寓言、建造、军事、机械六大领域的研究,涵盖地理学、植物学、天文学、飞行学、水利学、文学、民用建筑、公用建筑、军事、仪器制造等诸多内容。
展场主入口
达·芬奇真迹展厅
与此同时,并置呈现的当代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创作可以视为达·芬奇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拓展和延伸,它们丰富和提升了展览的策展内涵,以“对话”的方式演绎了“过去与未来重叠,东方与西方融合,艺术与科学碰撞”的展览主旨。整个展览“静态”与“动态”结合,“经典”与“创新”交融,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探寻物质与非物质因缘,激起东西方文化思潮碰撞,启迪人类文明时代方向,用“穿越”的勇气和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其中隐秘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思考。在人们的意识中,“文艺复兴”早已不仅仅是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的一场运动,而是呼唤自我意识苏醒的象征,它代表了人类精神解放的一次伟大超越,是对“世界与人的发现”,因而它的意义和价值在每个时代都能得到诠释和延展。此外,意大利作为多年前传教士利玛窦出发前往中国开启他东方之旅的起点,本身就有着极强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符号意义。数百年沧海桑田,在全球化的今天,达·芬奇手稿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来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历史与现代、古老与开放、东方与西方所引起的对视、碰撞和交流,无疑是一次震撼人心的呈现。
《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展示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和建筑工程师,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旷世奇才在其留存后世的研究手稿中可见一斑。迄今已确认的达·芬奇手稿多达多页,涵盖绘画、音乐、建筑,以及天文、地质、数学、物理、医学等诸多领域。余年后的今天,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手稿依然引发世人无尽的 ?购票实行实名制,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或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等);
?普通门票(含常设展和普通临时展):20元/人;达芬奇特展门票(包含馆内所有展览):60元/人;
?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儿童免普通门票,享特展门票5折优惠。儿童入馆须有家长陪同,家长需购票参观;
?现役军人,60周岁及以上老年参观者,残障人,凭有效证件免普通门票;
?非本校大、中、小学生(含港、澳、台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凭学生证或学校介绍信,享普通门票8折优惠;
?团体(20人及以上)凭介绍信享普通门票、特展门票9折优惠。需提前一周电话预约参观;
?现场只销售当日门票;
? 如何前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